全球癌症新聞

《柳葉刀》子刊:胃癌聯合免疫治療新突破!帕博利珠單抗+崙伐替尼的免疫聯合抗血管方案,一二線治療客觀緩解率達69% | 臨床大發現

原文转自奇點網

2020年的免疫治療,似乎拿出了一種打的就是精銳,啃的就是硬骨頭的氣勢,開始向肝癌、胃癌這樣的硬骨頭髮起衝擊。治療難度低一點的癌症突破了,就得努力攻堅,給更多盼星星盼月亮等新療法的患​​者希望嘛。

當然免疫治療現在的攻堅,也更講究方法了。就拿胃癌來說,PD-1/L1抑製劑們現在紛紛調轉方向,不再嘗試單藥強攻,而是選擇改用聯合治療的方法。

像前不久奇點糕們就介紹過,帕博利珠單抗+曲妥珠單抗+化療的聯合方案,取得了HER2胃/食管腺癌上的大突破。而這次,帕博利珠單抗又得出鏡接受表揚了。

近期《柳葉刀·腫瘤學》上以論文形式,發表了臨床II期EPOC1706試驗的數據,這項日本試驗的結果顯示:帕博利珠單抗+崙伐替尼(lenvatinib)的免疫聯合抗血管方案,在胃癌一二線治療中的客觀緩解率,達到了驚人的69% [1]!

在胃癌治療上,帕博利珠單抗其實栽過跟頭:二線治療的III期KEYNOTE-061試驗,它對比紫杉醇化療沒能體現優勢;一線治療的KEYNOTE-062試驗,帕博利珠單抗聯合化療反而不如單藥,單藥獲益也局限於PD-L1 CPS≥10的患者[2-3]。

雖然帕博利珠單抗也可以治療存在錯配修復缺陷(dMMR)或腫瘤突變負荷高(TMB-H)的胃癌患者,但這些患者並不佔多數,比如dMMR的胃癌患者佔比還不到10 %。想要讓更多患者從免疫治療中獲益,就得換用新的方案。

要挑搭檔的話,新型抗血管生成藥物崙伐替尼就不錯,它和帕博利珠單抗組成的搭檔,目前已經被FDA批准用於MSI-H/dMMR的子宮內膜癌治療,而且在肝癌、腎癌等癌症中獲得了突破性療法(Breakthrough Therapy)資格認定。

而抗血管生成藥物和PD-1/L1抑製劑聯合使用,能從各個不同角度擦出火花的增效機制,奇點糕也不止一次地提到過了,畢竟這是免疫聯合治療目前成果最顯著的方向。

看這張圖眼不眼熟?知識點複習一遍吧~

(圖片來源: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接下來就該說EPOC1706試驗本身了,這項II期試驗總共入組了29例復發或轉移性的胃癌患者,其中14名是一線治療,還有15名是二線治療。而在其它條件上試驗要求非常寬泛,沒有HER2陰性、PD-L1表達水平陽性等限定。

入組患者每日口服20毫克崙伐替尼,還要每三週注射一次200毫克的帕博利珠單抗。既然是評價抗腫瘤效果的II期試驗,客觀緩解率(ORR)就是試驗的主要終點,基於此前胃癌試驗的數據,研究團隊把聯合治療的ORR目標值定在了30%。

事實證明,這顯然低估了帕博利珠單抗+崙伐替尼的實力。試驗第一階段入組的前10名患者中,就有6名達到了客觀緩解,這讓研究團隊備受鼓舞,繼續完成了第二階段19名患者的入組。

EPOC1706試驗的初步數據,在今年的ASCO胃腸道腫瘤研討會(ASCO GI)上公佈:患者整體的客觀緩解率達到69%,疾病控制率更是高達100%!截至數據統計時,29名患者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為7.1個月。

就連病情穩定的9例患者,有8例也是腫瘤縮小的,只是沒達到部分緩解標準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這29名患者中只有兩名屬於理論上更適合免疫治療的dMMR患者。就算排除掉這兩名患者,帕博利珠單抗+崙伐替尼的聯合治療在其他患者身上的療效也絲毫不差,PFS和ORR分別是7.0個月和70%。

目前患者整體的中位生存期(OS)尚未達到,但治療12個月時超過70%的生存率,也已經優於此前的各種臨床試驗數據。畢竟達到緩解=長效獲益的特點,就是免疫治療和化療最大的不同嘛。

看看仍在治療的幾名患者,有多少能夠維持獲益不動搖吧

此外試驗還對PD-L1表達水平、腫瘤突變負荷(TMB)等生化標記物的作用進行了分析,聯合治療在PD-L1表達陽性(CPS≥1),尤其是CPS≥10的患者中ORR和PFS明顯更高,但TMB水平與PFS沒有明顯關聯。

而在安全性方面,3級以上治療相關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48%,最常見的是高血壓(11例,38%),但基本都可以通過劑量調整、對症用藥等方式解決,可見聯合治療的安全性也是有保障的。

總而言之,帕博利珠單抗+崙伐替尼聯合治療,在胃癌治療上的潛力確實是很不錯的。雖然研究團隊在論文中表示,日本等東亞地區患者的免疫治療效果,本來就要優於歐美,但中日韓三國本來就是全球胃癌高發區,那療效好一點豈不美哉?

1.Kawazoe A, Fukuoka S, Nakamura Y, et al. Lenvatinib plus pembrolizuma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in the first-line or second-line setting (EPOC1706): an open-label, single-arm, phase 2 trial [ J]. The Lancet Oncology, 2020.

2.Shitara K, Özgüroğlu M, Bang YJ, et al. Pembrolizumab versus paclitaxel for previously treated,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KEYNOTE-061): a randomised, open-label, controlled, phase 3 trial[J] . The Lancet, 2018, 392(10142): 123-133.

3.Tabernero J, Van Cutsem E, Bang YJ, et al. Pembrolizumab with or without chemotherapy versus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G/GEJ) adenocarcinoma: The phase III KEYNOTE-062 study [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2019, 37(18_suppl): LBA4007.

4.Le DT, Durham JN, Smith KN, et al. 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 predicts response of solid tumors to PD-1 blockade[J]. Science, 2017, 357(6349): 409-413.

頭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