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癌症新聞

《柳葉刀》:食管癌早篩獲重大突破!劍橋科學家發明創新性檢測“藥丸”,食管癌前病變或早期癌變檢出率是內鏡10倍丨臨床大發現

近30年來,食管腺癌的發生率提高了6倍,儘管治療手段也有了不小進步,但是晚期患者的預後仍然很差,5年總生存率不到20%[1,2]。因此,早期篩查和檢測對於提高生存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少食管癌患者都有胃食管反流和胃灼熱的症狀,而以胃食管反流為主要症狀的患者中有部分可能有食管癌的前期病變,也就是Barrett食管,但只有約20%的Barrett食管患者是在發展到食管癌之前被診斷的。

  

  Barrett食管的內鏡視圖,正常組織為淺粉色,Barrett食管部分病變為深紅色

  Barrett食管需要內鏡檢查確診,但內鏡這種侵入性的,有一定危險性的檢查方法限制了對Barrett食管的篩查。

  在最近的《柳葉刀》雜誌上[3],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新型非內窺鏡設備Cytosponge的首個臨床試驗的結果,在有胃食管反流症狀反復發作的患者中,Cytosponge發現的Barrett食管患者數量是標準內鏡篩查的十倍!

  Cytosponge的硬件是一個類似海綿球的醫用聚酯網狀球體,直徑大約3cm,被壓縮進一個明膠做的膠囊中,並且連有一根線,膠囊進入食管下段後,膠囊殼融化,“海綿球”膨脹彈出,抵在食管粘膜上,操作的護士再通過線把“海綿球”拽出來,這樣就採集到了食管黏膜上的細胞。

  

  Cytosponge裝備示意圖(圖片來自sages.org)

  取出後,分析“海綿球”提取到的食管黏膜細胞中三葉因子3(TFF3)的水平,TFF3在黏膜組織中表達,通過增加上皮細胞的遷移、減少上皮細胞的凋亡來促進損傷的修復和癒合,當出現炎症或腫瘤等時,TFF3會伴隨病理過程的發展而發生異常表達,它是Barrett食管的一個特定生物標誌物 [4]。

  在這項試驗之前,已經有2項臨床試驗證實了Cytosponge的安全性、可接受性、準確性和成本效益。因此,這次,研究人員進行了多中心的隨機對照試驗,在英國的109個全科診所,研究人員以年齡在50歲及以上,因胃食管反流症狀而服用抑酸藥物超過6個月,且5年內未接受過內鏡檢查為條件進行了初篩。

  在2017年3月20日-2019年3月21日間,共有13657名符合條件的患者登記在冊,研究人員給他們每個人發了一封信介紹試驗,排除隨機分組後選擇退出的和在入組前死亡或診斷為Barrett食管的患者後,共有13222人,以1:1的比例隨機分配到Cytosponge干預組和內鏡對照組。

  干預組中有2679人(39%)表示願意參與Cytosponge檢測,其中1750人符合全部要求,參與了試驗,並且絕大多數(1654人,95%)都成功吞下了Cytosponge,取得了可檢測的樣本。

  

  Cytosponge和標準內鏡檢測的對比

  經過對TFF3表達水平的檢測,有311人的樣本呈現低置信度陰性或模棱兩可的結果,需進行重複檢測,這些患者中有202人(65%)自願接受了二次檢測,190人(94% )再次成功吞嚥了Cytosponge,經過這一次,有140人的樣本獲得了高置信度的結果。

  在干預組中,共有221人的TFF3檢測結果為陽性,研究人員對他們進行內鏡檢查,其中127人被確診為Barrett食管,還有4人為I期食管癌或胃癌,另外9人為非典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或I期食管癌或胃癌。而在對照組中,只有13人檢測出了Barrett食管。

接受Cytosponge檢測的1654人中有1464人參與了對Cytosponge的接受程度的評分,10分為最高,即完全可以接受,參與者的中位分數為9分,9​​7%的人給出的分數在5分及5分以上。

  這項試驗的結果說明,與常規內鏡檢查相比,Cytosponge檢測可以幫助發現更多的Barrett食管,而且參與者的接受程度和成功吞嚥的比例也很高。

  

  圖片來自pixabay.com

  不過研究人員也提出了試驗的一些局限性,首先,同意接受Cytosponge檢測的人可能比拒絕的有更嚴重的症狀;其次,在二次檢測後,仍然有部分參與者的樣本沒有得到高置信度的結果,在後續的研究中還需要搞清楚怎樣能減少這種問題的出現​​。另外,TFF3的檢測結果需要有經驗的病理檢測人員手動讀取,研究人員正在嘗試通過機器學習來進行自動化讀取。

  研究的通訊作者Rebecca Fitzgerald教授表示[5],經過近十年的研究和數千名患者的測試,他們證明了Cytosponge是診斷Barrett食管更好的方法,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對Cytosponge進行經濟評估,希望在未來3-5年內推廣到大多數英國醫院中。

 

  參考資料:

  [1] Arnold M, Rutherford MJ, Bardot A, et al. Progress in cancer survival, mortality, and incidence in seven high-income countries 1995–2014 (ICBP SURVMARK-2):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Lancet Oncology, 2019, 20(11): 1493-1505.

  [2] Pohl H, Sirovich BE, Welch HG, et al.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Incidence: Are We Reaching the Peak?[J].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010, 19(6): 1468-1470.

  [3]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1099-0/fulltext

  [4] Anna L Paterson, et al. Role of TFF3 as an adjunct in the diagnosis of Barrett’s esophagus using a 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al sampling device-The Cytosponge.[J] Diagnostic Cytopathology, 2020, 48(3): 253-264.

  [5]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7-sponge-esophageal-cancer-diagnosis.html